孟光接了梁鸿案是什么典故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一句话出自戏剧《西厢记.闹简》。这是汉朝的一个故事.孟光与梁鸿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每次做好了饭菜都要亲自捧给丈夫吃,而且将食案平举到眉头的位置,以示尊重.是封建社会宣扬妇德,夫为妇纲的典型范例,相敬如宾这个成语也是出自这个典故.。
孟光接了梁鸿案出自“举案齐眉”的典故。举案齐眉的近义词是相敬如宾、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琴瑟甚笃。“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常用于形容夫妻互相敬重。举案齐眉的出处 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原句是: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出处:红楼梦中是贾宝玉突然发现林黛玉和薛宝钗关系变好了,所以拿西厢记里的《闹简》中的一句话“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打趣黛玉。
在汉朝时期,孟光与梁鸿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孟光每次做好饭菜,都会亲手端给丈夫梁鸿,并将食案平举至眉间,以此来表达对丈夫的尊重。这一举动成为了封建社会宣扬妇德、夫为妇纲的典型例子。而“相敬如宾”这个成语也是源于这对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然而,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反话。
孟光接了梁鸿案出自“举案齐眉”的典故。“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常用于形容夫妻互相敬重。原句是: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这是汉朝的典故,孟光与梁鸿为夫妻,孟光每次做好饭都亲自捧给梁鸿吃,且将食案平举至眉间,这体现了妇德与夫为妇纲的封建理念,也是相敬如宾成语的来源。这句其实是个反语,孟光给梁鸿端饭,梁鸿不可能反过来给孟光端饭,因此说孟光接了梁鸿案,相当于日头从西边出来,极其不可思议。
梁鸿和孟光有后人吗
1、有。根据查询微思网显示,后汉书《梁鸿传》记载中梁鸿的妻子是孟光,两人有儿子,所以梁鸿和孟光有后人。东汉时期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女儿孟光结婚,婚后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
2、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有儿子。那么,应该有后代。参考:梁鸿,字伯鸾,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大隐士。他是汉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于西汉末年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梁让是王莽统治时期城门校尉。后来“绿林”、“赤眉”起义,天下大乱,梁让举家逃难,途中他得病死去。
3、梁鸿所在的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有一户孟家,他们有一个名叫孟光的女儿,虽然长相并不美丽,但她的力气却很大,能够轻易举起石臼。孟家的女儿不愿轻易嫁人,直到三十岁,她的父母才问她为何迟迟未嫁。孟光说,她希望找到一位像梁鸿一样的贤德之士。后来,梁鸿听说了孟光的心愿,决定娶她为妻。
4、世人熟悉的成语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是东汉时期的梁鸿与妻子孟光所传流下来的。梁鸿家境贫寒而博学多才。因为其诗作讽刺了官府的腐败、奢靡而遭受达官贵人的迫害,后来不幸病死。据载,每天归家,其妻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以示敬爱。 梁姓最显赫的家族是东汉时以梁竦为首的安定乌氏梁氏。
5、梁鸿与孟光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他们的和睦生活成为了传统婚姻中的典范。他们的故事传递了尊重、理解和共同奋斗的价值观念,为后人树立了夫妻关系的榜样。其他古代和睦夫妻:除了梁鸿与孟光,古代还有许多其他和睦夫妻,如钟子期和俞伯牙、牛郎和织女等。
梁鸿案的意思是什么
东汉时期,梁鸿出身贫寒,却酷爱学问,不愿为官,与妻子孟光隐居在霸陵山中,过着以耕种纺织为生的生活。夫妻二人感情甚笃,孟光常为梁鸿准备美味佳肴,而梁鸿则在归家时,孟光将食案举至与眉齐平,以示敬意。这一故事流传甚广,成为后人赞颂夫妻恩爱的美好典范。
后以梁鸿案概叙其事,寓夫妻恩爱之义。梁鸿案的词语解释是:东汉梁鸿家贫好学,不仕,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避祸去吴。居人庑下,为人舂米,归家,孟光为之备食,举案齐眉。世传为嘉话。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以梁鸿案概叙其事,寓夫妻恩爱之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鸿案”往往是指“梁鸿案”,即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梁鸿是东汉时期的隐士,他与妻子孟光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夫妻和睦相处的典范。孟光为梁鸿准备的食物总是放在同样高的盘子中,以此表达对丈夫的尊敬。后来,“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夫妻间互相尊敬、相敬如宾的美好关系。
解释:明明是梁鸿接的孟光的案,这里说孟光接了梁鸿的案,用的反话,意思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们什么时候变得相敬如宾了?梁鸿案出处:东汉梁鸿家贫好学,不仕,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避祸去吴 。居人庑下,为人舂米,归家, 孟光为之备食,举案齐眉。
后以“梁鸿案”概叙其事,寓夫妻恩爱之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第三本第二折:“他人行别样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到 孟光 接了 梁鸿 案。”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参成》 :“我虽惭 司马 之琴,愿举 梁鸿 之案。
梁鸿孟光具体是什么典故
1、梁鸿孟光具体是指“举案齐眉”这一典故。该典故的来源:东汉初年,扶风平陵兆租基(今陕西咸阳关北)有一位隐士,姓梁,名鸿,字伯鸾。梁鸿在小的时候,父母便离世,家境逐渐衰落。尽管生活困苦,但他的志趣高远,追求清高。一次,他在放猪时不小心引发火灾,烧毁了一家人的房屋。
2、是“举案齐眉”的典故。典故的由来:东汉初年,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关北)有个隐士,姓梁,名鸿,字伯鸾。他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亲丢下这个孤零零的儿子离开了人间。从此,家境日益败落,最后一贫如洗。但他的志趣却不同一般,极为清高。一次,他上山放猪,不小心失火烧了一家农舍。
3、“举案齐眉”这一成语源于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成语本意是形容夫妻间相互尊敬,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反映的却是一个误解。成语出自《后汉书 ? 逸民列传》中的“梁鸿传”,梁鸿因人品和行事“诚”而受到称赞,有人将女儿嫁给他,但他都拒绝了。孟光以梁鸿为楷模,坚持不嫁,直到三十岁。
4、因一首《五噫歌》惹怒汉章帝,被迫流亡,后逃至吴地,做雇工。妻子孟光敬重丈夫,每次上饭,托盘举至眉前端,成就“举案齐眉”典故。梁鸿夫妇在富商门下安身,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人常引用“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抒发自己一生未得施展的抱怨。
东汉著名才子梁鸿的生平简介梁鸿的人物事迹
尽管如此,梁鸿也不得不改名期运,与孟光跋涉千里,在远离洛阳的齐鲁地区找到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土,继续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齐鲁并非梁鸿所希望的净土。过了几年,他们隐居的行踪又被世人发现,并最终传到了朝廷。
在形容夫妻之间感情和睦时,经常会用到成语“举案齐眉”,但有多少人知道此成语由何而来呢?这就不得不说东汉初年的才子梁鸿的故事了。梁鸿的父亲曾做过大官,被新朝皇帝王莽封为修远侯,家境十分优越,经常有人到家中做客,并且有不少仆人服侍。
才子梁鸿梁鸿,字伯鸾。东汉隐士、诗人。梁鸿虽家境贫寒却注重节操,从小饱读群书。经书、诸子、诗赋等无所不通。在太学完成学业后,梁鸿在上林苑放猪。因不慎失火,大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多少,表示愿意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却认为赔偿太少。
梁鸿是东汉扶风人,由于自幼丧父,所以一直过着贫寒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学习十分刻苦,博览群书,成为有识之士。但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征辟制,梁鸿没有门路,为了生活,只好在上林苑放猪。有一天,梁鸿家意外失火,不小心波及了邻居。他就主动上门赔偿,把猪都赔给了对方。
梁鸿是谁?才子梁鸿为何看上丑女孟光?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举案齐眉”是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见《后汉书·逸民传》。话说在汉朝时,太学有一个学生叫梁鸿,虽然家贫但博学,品德超好,世家大族的女子争着要嫁给她,但梁鸿完全不动心。
后汉书梁鸿传原文翻译
1、后汉书梁鸿传原文翻译如下: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父亲梁让,王莽时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当时梁鸿年纪尚幼,因为逢乱世,所以卷起袖子将父亲埋葬。后来在太学学习,因家境贫穷且又崇尚气节操守,虽然博览群书并无不通晓的,但不为章句之学。学习结束后,在皇家花园牧猪。
2、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3、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
4、翻译 (梁鸿)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重视道德,广博涉猎,没有什么不知道的。而且他不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赏析 这句诗句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梁鸿传》,是对梁鸿的品德和学识的赞扬。
5、《后汉书·逸民列传 梁鸿传》 原文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6、翻译: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副标题翻译:于是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来到(梁鸿的)面前。出处:《后汉书·卷八十三·梁鸿传》梁鸿年幼时父亲就死了,又逢战乱,只能用席子卷而葬之。
关于梁鸿和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