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艺术风格写《芳华》影评?
如何从艺术风格写《芳华》影评?角色形象分明,深入人心 冯小刚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不动声色的体现出了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性,把人物当时的反应、感受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自然而然的奠定了冯氏喜剧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带动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界的走向。
场面很宏伟,人物很复杂,线索很多,背景很深,但是主题不够鲜明,艺术是感性的,是讲究情感的,如果所有的一切,只是感慨,只是陈述,只是反映,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的是真情,只有真情才能够打动人。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动人,所以,这部《芳华》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绝对的上成佳作,真实、朴实,反应了社会现实,通过一部《芳华》让我们看到了退伍军人安置方面的制度漏洞,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没有受到国人的尊重和爱戴,反而被城关欺负。这类现实除了冯导有这个魄力,国内近几年没有几个敢拍出来的。
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独立完整而又唯一的个体,刘峰是个大好人,他的善良与奉献令人动容,社会需要有刘峰这样的人,他们的默默付出应该被歌颂和铭记,而不是被漠视。
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影评
这一切或好的、或不好的情感,随着分工团的解散,大家各奔东西而结束。三十年后再聚首,羡慕的不是谁最有钱,谁最会养颜,而是谁最心如止水,谁最淡定从容。昨天别人走过的路,往往就是我们明天要走的路。这是那一代人的芳华,这也是我们必将经历的芳华。
一群风华正茂的文艺青年在七八十年代,那个伤痕文学崛起的年代,“”、战争的年代,五湖四海的他们在文工团成长、生活,演绎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书写着仅属于自己的芳华岁月,然而每个不同的个体却被当时这个“大背景”所笼罩着,时代的烙印在每个人身上都清晰可见。《芳华》中的每首音乐都有更深层的含义。
我觉得冯小刚电影《芳华》有一种年代感,这种年代感并不是电影具有年代感,而是电影的内容和情节有年代感,并且结局也很感人,这部电影的名字我也非常喜欢,《芳华》非常有文艺的气息,而且是属于故事中那个年代的味道。
《芳华》的控诉
1、作为军人,为国而战、为民族牺牲本是职责,但我们更需要认可和尊重。战狼里,英雄在前方牺牲了,后方家里也要被强拆了;芳华里,为国战斗残疾后,处于底层,任人刁难。这样对待英雄,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谁会去为国而战,为民族而战?芳华是一部好电影,是一部能打动人心的电影。
2、《芳华》好看。隔着岁月往前看,许多人和事儿加了青春的滤镜,都深沉到不像话。年轻人美好又残忍。美好是因为心眼不脏,残忍是因为对别人的善良难以感同身受。那一代人把芳华给了时代。由衷地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多留些芳华给自己。
3、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电影的最后,车站长椅上,何小萍与刘峰拥抱的一幕。没有悲苦也没有愤恨,那个画面里,只有岁月静好的平静与知足。何小萍和刘峰是相像的,他们都善良都内敛都不擅表达。
4、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便是少年的“触摸事件”,没有铺垫就是难以自控的一抱;听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便觉得是对自己道出了所有的情话。如果刘峰不曾表白,没有拥抱女神;女神没有过分控诉,文工团没有过分曲解,刘峰可能就不会被下放,也就不会上战场,不会因此断臂,过上穷困潦倒的后半生。
关于芳华影评六十个字和芳华影评六十个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